一、神奇的气凝胶:性能卓越的材料新贵
气凝胶,从定义上来说,是用特定干燥方式让气体取代凝胶中液相而形成的纳米级多孔固态材料 。它的诞生,堪称材料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你能想象一种材料,隔热性好到超乎想象,热导率可低至 0.012W/(m・K) 吗?这意味着一寸厚的气凝胶,其隔热功能相当于 20 - 30 块普通玻璃。就好比给物体穿上了一件超级隔热铠甲,能有效阻挡热量的传递。
它的孔隙率更是高得惊人,高达 99.9% 。如此高的孔隙率,使它成为良好的吸附介质,就像一个强大的 “分子吸尘器”,能够高效吸附各种物质,也因此可开发作为催化剂载体,在化学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气凝胶还具备良好的阻燃性、绝缘性和隔音性,并且绿色环保,简直就是材料界的 “全能选手”。凭借这些优异性能,气凝胶在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力学等众多领域大显身手,被人们期许为 “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 。
二、纳米级多孔结构:造就优越保温隔热性能的奥秘
气凝胶之所以拥有如此卓越的性能,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和组成是关键。高孔隙率是气凝胶最为显著的特性之一 ,这种结构使得材料绝大部分体积由气体占据,而非固体,这也是它密度极低的原因,通常仅为传统材料的几分之一,拿在手上感觉轻如鸿毛。
从微观层面看,气凝胶的结构类似三维网络,主要由硅氧键(Si - O)构成 。这种网络结构带来了大面积的比表面积,通常可达几百至几千平方米每克。如此大的比表面积,让气凝胶在催化和吸附等应用中表现得极为出色,能够充分与其他物质接触并发生作用。
同时,这种非晶态的结构缺乏长程有序性,极大地降低了其热传导性能。气凝胶的导热系数非常低,通常在 0.01 到 0.03W/m・K 之间 ,这使得它在隔热方面一骑绝尘。就像在热量传递的道路上设置了无数障碍,热量很难畅通无阻地通过。
气凝胶的化学组成对其性能也有重要影响。以二氧化硅为主的气凝胶,在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方面优势明显,能够在高温和恶劣环境中保持稳定,不轻易发生化学反应或结构变化。这些因素相互配合,共同造就了气凝胶优异的隔热性、轻质性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三、规模化生产:二氧化硅气凝胶占据主导地位
气凝胶材料家族十分庞大,种类多样。按照组分不同,可分为单组分和多组分气凝胶 。单组份气凝胶又包含氧化物气凝胶、碳化物气凝胶、有机气凝胶、氮化物气凝胶、碳气凝胶和生物质气凝胶等 。它们在隔热、吸附、催化、储能转化和生物医用等众多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然而,在目前的规模化生产中,SiO₂气凝胶可谓一枝独秀,其研发、生产、应用最为成熟 。据《抢抓 “碳达峰” 历史机遇,加快气凝胶产业快速成长》的数据显示,2019 年它占据了全球 69% 的市场份额 。这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硅气凝胶在性能、成本和工艺等方面达到了较好的平衡,更易于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应用。
四、商用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巧妙应用
纯气凝胶材料虽然性能优异,但却有一个明显的缺点 —— 质脆、易碎 。这是由于气凝胶具有非常独特的高孔隙率结构特征,其骨架承受的应力及孔间的毛细管压力差较大 。想象一下,一个由脆弱骨架支撑且充满大量孔隙的结构,在受到外力时很容易受损。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在实际应用中,气凝胶通常会与其他材料复合使用 。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气凝胶可以与各种各样的材料复合,形式丰富多样。常见的有气凝胶毡,它柔软且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可用于管道、设备的保温;气凝胶隔热垫,能有效隔绝热量传递;气凝胶涂料,可涂覆在物体表面起到隔热、防火等作用;气凝胶保温板,常用于建筑保温;气凝胶墙布,不仅有装饰作用,还具备隔热功能等 。通过与其他材料的复合,气凝胶得以发挥其优异性能,同时又弥补了自身的不足,真正实现了在实际场景中的广泛应用。
五、干燥技术:SiO₂气凝胶制备的核心关键
在 SiO₂气凝胶的制备过程中,湿凝胶干燥是极为重要的步骤 。SiO₂气凝胶的制备主要包含两个关键环节:一是通过溶胶 - 凝胶法制备湿凝胶;二是对湿凝胶进行干燥从而得到气凝胶 。湿凝胶干燥的难点在于,要在保持其原有纳米网络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排除其中的溶剂。
超临界干燥法是一种有效的干燥方法,它能够防止干燥过程中凝胶破裂 。其原理是通过控制干燥介质的温度和压力,使其达到超临界状态,此时溶剂的表面张力几乎为零,凝胶能够保持原有的多孔结构。不过,这种方法设备昂贵且工艺复杂,就像搭建一个高科技的精密实验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专业的技术操作。目前,超临界二氧化碳干燥法是主流的生产工艺 ,这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接近室温,其较低的临界温度(31℃)和临界压力(7.39MPa)以及无毒和不易燃等特性,使得操作相对安全且成本有所降低。
常压干燥法与超临界干燥法形成鲜明对比,它的设备简单便宜 ,就像一个简易的手工小作坊,只要技术成熟,就能够进行连续性及规模化生产。然而,常压干燥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干燥周期长,就像小火慢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干燥成品品质低,密度大且易开裂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如何在常压干燥法中优化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是科研人员努力攻克的方向之一。
六、正硅酸乙酯:常用且重要的有机硅源
在气凝胶的制备过程中,前驱体的选择至关重要。气凝胶的前驱体包括无机硅源和有机硅源 。无机硅源主要为水玻璃,它的优点是材料本身成本低且原料来源广泛 ,仿佛是随处可得的宝藏。但它也有一个明显的短板,就是产品杂质含量高,后续需要进行较多的处理步骤,综合算下来成本并不低 。
有机硅源主要包括正硅酸甲酯和正硅酸乙酯 。这两种有机硅源生产的产品性能更加优越 。然而,正硅酸甲酯水解生成甲醇,甲醇对人体危害较大 。相比之下,正硅酸乙酯就成为了较为常用的有机硅源 。它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同时,减少了对人体的危害风险,在气凝胶制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七、成本剖析:上游材料在气凝胶成本中占比较高
气凝胶的成本构成中,材料成本占据了较大比重。受制于硅源价格上涨,当前气凝胶的材料成本约占总成本的 72% 。以气凝胶常用的有机硅源正硅酸乙酯为例,由于供应紧缺,据生意社数据显示,其价格已由 2021 年初的 1.3 万元 / 吨左右大幅上涨,在 2021 年 11 月最高达到 2.8 万元 / 吨 。这就像一场原材料价格的 “过山车”,对气凝胶的成本产生了巨大影响。
参考纳诺科技的环评,当正硅酸乙酯按含税价 1.5 万元计算时,气凝胶的成本约 8768 元 / 立方米,折合成 4.38 万元 / 吨(每立方米按 200 公斤折算) 。如此高昂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气凝胶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因此,降低气凝胶的成本,尤其是材料成本,成为推动气凝胶产业发展的关键任务之一。科研人员和企业都在努力探索,通过改进工艺、寻找替代材料等方式,来降低气凝胶的成本,使其能够更加亲民,走进更多的应用领域。
气凝胶,这一神奇的材料,从其独特的性能、微观结构,到制备工艺、成本构成,每一个方面都蕴含着科学的奥秘和无限的可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气凝胶有望在更多领域大放异彩,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改变。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气凝胶的发展历程、市场现状以及广泛的应用领域,敬请期待。